您好,欢迎访问蓝狮在线注册教育培训机构24小时在线服务!

020-88888888

全国咨询热线

您现在所在位置:蓝狮在线 > 通知资讯 >

本期荐读丨跨学科教学设计:基于学科融合与提

更新时间:2023-08-18

  文章来源:张鸿,王鹏,吕涛.基于学科融合与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——以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之大雪”为例[J]. 生物学通报, 2023, 58(7):55-58.

 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优秀期刊文章的需求,本刊微信公众号择优推送当期文章,持续推送,敬请关注!

  本刊2023年第7期刊发的《基于学科融合与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——以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之大雪”为例》一文,将节气文化、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,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,是一篇很好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类文章,本期荐读。

  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”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的一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课程。本文聚焦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雪”节气,从物候变化入手,以“低温环境下,生物生命活动的降低”为情境,引导学生自主设计、实施实验方案,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节气, 根据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进一步探讨,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。最后结合节气民俗,在探索节气中生物学奥秘的同时,将节气文化、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,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,在学科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文化自信,实现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。

  “节气里的生物密码”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发的一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课程。课程聚焦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变化,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节气,探索节气中的生物学奥 秘,同时融入重庆地方特色,结合节气设计了一系列科学探究、生产生活劳动、创意劳动等实践活动,将节气文化、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,使学生在活动中知冷暖、晓时节、爱劳动、懂科学、会生活。

  本课在设计上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,积极创设情境,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,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和动手实验,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,激发学生的生活实践热情,通过对节气民俗的了解与参与,培养学生的 生活能力、实践能力,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。

  2)设计探究实验,提升学生应用探究实验的能力;探究低温环境下黑藻的活性情况,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。

  3)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,认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命观念;低温环境下,探究人类调节体温的方式,进而使学生感受节气民俗的适应意义。

  在情境教学法、实践探索法等教法及合作学 习法、自主探究法等学法的基础上,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逻辑及流程如图 1 所示。

  课前播放《二十四节气歌》,结合地理学学科的天文历法知识,使学生感受二十四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,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,营造轻松、愉悦的课堂氛围。

  课程开始时,视频内容转为大雪节气我国各地的美景:从洒水成冰的漠河,到冬雨沥沥的重庆;从冰封万里的长城,到白雪皑皑的故宫…… 雾凇、雪村、温泉、炭火……学生一边积累冬日带来的情感体验,一边也会对视频中涉及不同地域的场景产生不限于学科的思考,由此引入探讨话题:大雪节气的特点。

 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得的信息,结合学案提供的材料讨论:大雪节气有哪些特点?与其他节气有何不同?你还有哪些收获?讨论和回答的时间为 5 min 左右。

  学案设计纲要:大雪三候(图 2)。一候:鹖旦 (寒号鸟)不鸣,此时因天气寒冷,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。二候:虎始交,此时阳气已有所萌动,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。三候:荔挺出,荔为兰草的一种,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。候是时间单位,一候为 5 d,三候共 15 d,也就是 1个节气的时间。

  对各种生物来说,春天到来前的大雪时节,正如黎明前的黑暗,熬过漫长而艰辛的寒冷,便能迎来新一年的生机盎然。学生列举的冬眠、生长减缓等生物表现,是否说明了寒冷环境下,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降低了?

  作出假设:低温环境下,生物生命活动会降低。根据相关资料,整合知识,为实验的计划做好理论储备。

  设计实验:学生利用学案,每小组 4 人合作, 用时 4 min 左右,选择学案上提供的材料之一进行方案的设计。学案上提供的材料分别代表了植物、动物和微生物。在设计过程中,教师深入各小组,观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变量设置、分组对照及对其他因素的控制等,训练科学思维、提升 实验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。

  汇报实验方案:分组汇报实验设计(图 4)。这一环节可训练学生的分工合作与表达能力,并通过汇报时的问答,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。

  播放短视频:大寒时节南北方的穿着差异、各地美食特辑、南北方节气活动(包括各种冬季运动)。学生兴趣盎然,积极思考讨论,进一步体会到,大雪节气各地的习俗更多的是为了帮助人在低温环境下调节体温、主动地适应环境。

  这一环节的总结与升华,也是一个体现学科融合的重点环节,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,还能结合体育、文学、地理学、美术等学科,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才能。同时通过比较视频中的各地民俗,对比当地和学生家庭中的节气传统,更深一步体会到中华大地的多样气候,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文化,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。

  课后活动 1:周末回家和家人一起,做一道大雪节气的节令美食(参考:火锅、羊肉汤锅、腌肉、 红薯粥等)。

  课后活动 2:由于课上的探究实验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、呼吸作用,以及温度、光照、植物生 长状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,有些小组没有得出预期结果。请学生课后选择某一个影响实验的条件,按照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步骤,设计新的实验进行探究。

  课堂结尾深化运用课堂生成的能力,与实验实际结果相呼应,教育学生感知现代农业应从依靠经验变为依靠科学、由顺应自然变为利用自然。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行动指南,在生产生活中,要传承节气智慧,创新节气文化,承担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社会责任。

  本节课聚焦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,是初中二年级的生物学探究型课程,从 10 余个班的实践效果来看,学生积极性颇高。由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常识,教师从物候变化入手,推导出“低温环境下,生物生命活动降低”是水到渠成,再以此为主题,引导学生自主设计、实施实验方案。

  整个课堂从实践感知,到实验选材设计,再到动手实践,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节气的文化与科学性,根据实验现象的解释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进一步探讨,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。课堂的最后环节,结合节气民俗,在探索节气中生物学奥秘的同时,将节气文化、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,以求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会贯通,在课堂中实施“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,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”的理念,在学科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,培育文化自信,实现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。

  本次推送仅节选了文章部分内容,全文阅读详见本刊2023年第7期。2023年全新改版,欢迎订购!

在线客服

ONLINE SERVICE

联系电话

020-88888888

返回顶部